2020级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9-01 字体大小T|T
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学院
|
3003新葡平台登录入口
|
一级学科
|
(0101)哲学
|
|
培养方式
|
全日制
|
适用年级
|
2020级
|
|
覆盖二级学科
|
(010100)哲学;
|
|
学制年限与
学分要求
|
|
学生类别
|
学制
|
最长在学年限
|
课程学分
|
必修环节
|
总学分
|
|
硕士生
|
3年
|
4年
|
26
|
6
|
32
|
|
|
培养目标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本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科研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本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宽广的哲学视野、出色的文本阐释能力。本学科要求学生对学科内的某些专门课题的研究动态有较好的把握,并能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某个专题的前沿性研究。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胜任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
|
基本要求
|
1.学生必须按规定完成本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开展或参加课题研究,通过科研训练,熟悉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规范,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
3.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应该具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
4.在课题研究、课程论文或研究论文撰写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5.学位申请要求按照兰州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
|
培养方向
|
本学科相关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各专业相关培养方向如下: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熟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和西方最新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2.中国哲学主要培养系统掌握中国哲学史,能够阅读中国哲学经典文献,能够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能力运用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回应现实生活问题的专业人才。中国哲学培养方向包括: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宗教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3.外国哲学主要培养外国哲学史基础扎实,能够阅读外国哲学经典文献,具有敏锐的哲学问题意识,并有能力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的专业人才。外国哲学培养方向包括:德国哲学;现象学;阿拉伯哲学;政治哲学;分析哲学。
4.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培养哲学史基础扎实,熟悉中外哲学中对于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的经典文献,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并有能力对于当今社会中面临的某些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难题和困境进行必要的回应。科技哲学培养方向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科技管理与创新。
|
|
培养方式
|
1.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相结合。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专业研究与跨专业研究相结合。
4.原典教学与前沿研究相结合。
|
|
学位论文
|
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2)研究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3)要有系统完整的研究综述;
(4)要以合理的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论文结构要合理;
(6)论文内容要有一定的创新性;
(7)论文写作要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
(8)论文有效字数不少于三万字;
(9)论文文字表达流畅,逻辑严谨。
|
|
毕业与学位授予
|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且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学校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兰州大学学位授予要求的授予相应学位。
研究生提前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允许提前申请学位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兰州大学学位授予要求的授予相应学位。
|
|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
|
课程类别
(学分要求)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硕士生
|
备注
|
|
公共必修课
硕士生≥ 8学分
|
309012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秋
|
必修
|
|
|
309012002
|
形势与政策
|
1
|
18
|
秋
|
必修
|
|
|
30401200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春、秋
|
2 选 1,最小 1学分, 必修
|
|
|
304012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春、秋
|
|
|
307012001
|
综合英语
|
4
|
72
|
春、秋
|
5 选 1,最小 4学分, 必修
|
|
|
307012000
|
第一外国语(小语种)
|
|
|
秋
|
模块课程
|
|
学科通开课
硕士生≥ 10学分
|
304132002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研读
|
2
|
36
|
秋
|
必修
|
|
|
304132003
|
中国哲学经典研读
|
2
|
36
|
秋
|
必修
|
|
|
304132004
|
外国哲学经典研读
|
2
|
36
|
秋
|
必修
|
|
|
304132005
|
逻辑学专题研究
|
2
|
36
|
秋
|
必修
|
|
|
304133001
|
论文写作指导与专业英语(哲学)
|
2
|
36
|
秋
|
必修
|
|
|
学科方向课
硕士生≥ 4学分
|
304142001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304142002
|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304142003
|
外国哲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304142004
|
伦理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304142005
|
美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304142006
|
宗教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304142007
|
科技哲学专题研究
|
2
|
36
|
春
|
选修
|
|
|
研究方向课
硕士生≥ 4学分
|
304152001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2
|
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3
|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4
|
先秦哲学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5
|
宋明理学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6
|
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7
|
道家与道教哲学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8
|
佛教哲学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09
|
古希腊哲学专题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0
|
分析哲学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1
|
中国伦理学史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2
|
西方伦理学史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3
|
应用伦理学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4
|
科技哲学原著研读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5
|
技术哲学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6
|
科技伦理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7
|
阿拉伯哲学通史
|
2
|
36
|
秋
|
选修
|
|
|
304152018
|
伊斯兰文化研究
|
2
|
36
|
秋
|
选修
|
|
|
补修课程
硕士生≥ 0学分
|
304192001
|
中国哲学史
|
0
|
54
|
春、秋
|
选修
|
跨专业学生必修
|
|
304192002
|
西方哲学史
|
0
|
54
|
春、秋
|
选修
|
|
|
必修环节
|
|
学生类别
|
环节代码
|
环节名称
|
内容或要求
|
学分
|
考核时间
|
|
硕士生
|
SS182001
|
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6000字以上)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在哲学学科内以答辩形式公开进行,由培养单位召集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就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必须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
1
|
最晚入学第三学期期末。
|
|
SS182002
|
中期考核
|
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对研究生的学业进展、学习能力、论文进展、日常表现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其后续学业安排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
|
1
|
最迟于入学后第四学期完成。
|
|
SS182003
|
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
|
学术研讨(seminar):由导师或导师指定的人员主持,每1-2周举办一次。每个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研讨的次数不得少于8次,其中1次为自己的研究报告。每次研究报告应有1000字以上,经导师签字后自己保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公室记载成绩。 学术交流:形式包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或研究生学术年会等。
|
2
|
每学年。
|
|
SS182004
|
科研训练与劳动实践
|
科研训练:要求研究生进行前沿性、探索性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在同一培养阶段应至少提交1篇高质量的科研报告。 劳动实践: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开发和服务等,提交1份劳动实践报告。
|
2
|
最晚于入学后第五学期期末完成。
|
|
SS182005
|
预答辩
|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在论文预答辩前必须征得指导老师同意。在指导老师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预答辩工作。预答辩未通过,毕业论文不能送审。
|
0
|
第六学期第一周。
|
|